這是專家的經驗我引用過來的
蓋斑鬥魚的繁殖
科別:鬥魚科,學名:Macropodus opercularis,別名:三斑、台灣鬥魚、台灣金魚、Pon Pe Lay(客家語)
外形特徵:蓋斑鬥魚體態被櫛鱗,頭部圓鱗,無側線。身體略呈長卵形而稍側扁。頭部中大,吻短、口小,開於吻端上位,口斜裂,下頷突出,有細小頷齒。背鰭之第3--4根軟條、臀鰭第6--7根軟條、腹鰭之第一根軟條和尾鰭之上下葉均延長,特別是腹鰭部份延長為絲狀。身體灰綠色,體側有10條藍綠色橫帶,橫帶間為淺紅色。頭部自吻端經眼睛至鰓蓋有一藍黑色紋。鰓蓋後上方有一暗綠色暗斑,周圍為黃色或紅色邊。腹鰭之絲狀軟條和尾鰭為紅色。雄魚體色極為鮮豔,尾鰭較長,平常上下葉可交叉成剪刀狀,雌魚體色較暗淡,尾鰭較雄魚短,而且上下葉不能交叉。蓋斑鬥魚除了有副鰓之外,還有一個特殊的輔助呼吸器官—迷器。
食物來源: 浮游動物、昆蟲幼蟲,特別嗜食蚊蟲幼蟲為食物來源。
棲息環境:棲息於水流緩慢的小河溝、野塘、池塘或稻田中。
繁殖:每年三月到十月是牠們的繁殖季節,雄魚是整個交配產卵過程的主導,雄魚吐泡巢,並且常常修補。雄魚邀請雌檢查泡巢。卵產出之後,雄魚為了保護這些卵,會立刻將雌魚視為他的仇敵,豪不留情的將牠驅趕到邊疆地帶,獨自負起照顧餵養的重責大任,此時要將雌魚撈出,否則可能被雄魚咬死。卵從雌魚體內排出的同時,卵即浮到水面上。雄魚將卵排放在卵泡內。
孵出情形 :排卵後第三天孵出(0.15公分不會游水) ,孵出後第三天可以到處游水(此時才餵食),第七天可以平游。
小魚養殖 :養在綠水中餵水蚤,或找一些長青苔的石頭,仔魚會稍微啃一點,不要太早隔離公魚,牠會持續吐泡,裡面有養分給仔魚,可以撐到小魚會吃粉狀飼料再隔離,很好養喔!!2.3天再加點"幼魚粉",1.5公分長時,就會吃細小顆粒的魚飼料。
備註:我個人的養殖經驗,親眼看見魚爸爸救活快要死的仔魚,留魚爸爸照顧7天的小魚存活率較高。
綠水與水蚤的培養請見另一篇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tan92-tan92/article?mid=132&prev=146&next=103&l=f&fid=18
蓋斑和彩兔的區分方法:
具體的辨別方法,這是網友歸納出的結果,正確率有70%以上。
1.台灣蓋斑的鰭是橘紅色為主,配有藍.黃.綠斑點。外來種鰭色則以黃色為主。
蓋斑鬥魚可在攝氏4度到38度的水溫中存活,喜歡吃昆蟲或孑孑等,能耐飢餓達3個月,一次產卵約300~500粒。
2.台灣蓋斑身上斑紋發情或戰鬥時是深藍綠色的,約10~11條,其中會有1~3條呈Y.X型或特別短,底色為鮮亮的橘色。
相關網頁:http://www.nkps.tp.edu.tw/00033/fish2/
2008小蓋斑出生寫實~~1.晶瑩剔透的卵 ~ 2.公蓋咬出小蓋 ~ 3.小蓋出生了 ~ 4.成長中的小蓋